Theresa Maria Xiao
「在远东和世界各地,数百万的男人和女人将要庆祝农历新年。我希望在他们的家庭中他们都能经验和平与安详。」亚洲时报在线刊登出一篇完全集中在中国的访问(http://bit.ly/1KTQ8No ; 中文的翻译: http://www.xinde.org/News/show/id/35990.html)几天后在三钟经时方济各教宗用了以上的话向中国人和东亚人致以他的祝愿。农历新年或春节在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在中国,是个最重要的和有名的节日之一 -我们比较喜欢这些较少以欧洲为中心的名称-。对访问者-终于是一位精通古代和现代中国的汉学家-方济各教宗用赞美的话说中国「中央王国」是一个有「大文化」和「无穷智慧」的「大国」,一个「给世界奉献良多」的国家。
方济各教宗追随近几位前任的足迹,对中国表示非常关心。不过,他跟其他教宗的区别主要在于他是耶稣会士和拉丁美洲人。这肯定是个「较强的优势」,也许在长期和棘手的「中国问题」上可以裁剪出更大的工作空间。当然,中国把耶稣会士与对话、开放、科学、文化的观念联想到一起-典范式地体现在伟大传教士Matteo Ricci,中文叫利玛窦,的身上。方济各教宗不是来自殖民的西方的事实(这甚至今天中国人回忆那段历史仍是很伤心的一页,一个不幸事件,一个打开的伤口),很可能使中国人视他眼他的前任不一样。西方列强在中国人眼中,常跟外国传教士连在一起。甚至今天仍坚持这观念,也就是说基督教只能为「帝国主义的西方」作出贡献的一个外国宗教。过去有个说法:「多一个天主教徒,少一个中国人」,那是为了强调不相容性,至少在中国人的想象中在中国和基督教之间几乎是「势不两立的」。
方济各教宗很小心地,却似乎有决心地,采取了跟中国和解及对话的道路。当然这是跟随他前任的步伐,尤其是向中国天主教徒写的信(http://bit.ly/1Xcv63I),该信也许是在若望保禄二世教宗任期内已构想,并被本笃十六世教宗实现的。但是方济各教宗降底声调和少留空间给那些无疑有权威性的,垄断性的,尤其是近几年来经常只是控诉中国阴暗面的声音。某些人的某些音调、某些坚持性和某些代表中国的方法,冒着了几乎像是「灾难预言者」的危险,与方济各教宗的教会不一致;那是一个对话的、相互尊重的、和慈悲的教会。该教会在看「与其分开不如联合」的事物,并为之工作。教会是梵二大公会议后的教会,在二十一世纪不能继续「规避」(常用似乎是五、六十年前的老图像来标签)中国,只通过侮辱和伤害到中国天主教徒的定罪和甚至逐出教会,来跟中国建立关系。古代文明的大中国,生活在西元前五百年的道德导师和社会融洽的大师孔夫子的中国。产生了有深度思想的道教,而后演变成有创造活力的宗教灵修的中国,并从印度接受和塑造了佛教,使它跟本土的哲学和宗教传统结合成互相丰富的中国。及至现今,在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达到千年发展目标的,并在1990-2005年使4亿7千多万的人口摆脱赤贫的中国。这为世界是个具体的榜样,它代表着如果有政治意愿,就能打败贫穷。取了亚西西圣方济各名字的教宗当然没有遗忘这个目标-不像许多的宗教人员,记者和不同名衔的评论员那样。因为方济各教宗能依靠很接近他的人,他们懂得和了解中国并深深地符合他所要走的路线。这当然是个谨慎和有耐心的策略,但不代表关闭和缺乏为了达成妥协而对话的意愿。很多人不喜欢这些话,他们看不到很多大大小小的现实,在那里调解是唯一可行的路。这些人也许不知道「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价值-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中国文化强调和谐,趋向于寻找它、看见它,甚至在西方观念认为是对立的地方,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常常很重视形式,「礼仪」。
对方济各教宗指示的「走出去」的教会来讲,这可能是对话有成效的一个大好机会。以诚意的尊敬,结合深入的实用主义,去看待曾经是和现在是的对方。一个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阔步前进,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个重要位置的「大国家」。不是没有「阴暗面」-例如环境问题,一个彻底又或许太快的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不平等的日益增加,与国内大量移民现象有关的挑战,人口的老化…更不要提消费主义和急骤的唯物主义了,它们正侵蚀着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败坏着传统价值和危害着下代青年的未来。中国自己学会了认出这些问题,而现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方济各教宗也再次显示他懂得这一切。透过「光明和阴暗」是人类历史、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必须跟它自己的历史和过去和解,教宗在接受访问时不但对中国说了这句话,而且也是对我们大家和所有国家说的。中国教会也很需要这样的和解。该教会(常以刻板印象、单纯的方式、没有直接认识过它的人为代表)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保持了信仰。是整个的教会,不光是一部分。这肯定是出自灵感,圣神的倾注的一个礼物,一个恩典。
我们确信并祈求方济各教宗不要弃而不顾而要重视并完成这一切,不要延续僵持状态,仍停留在裹足不前的立场。必须向前看,走的更远,好使普世教会更多地和尊敬地陪伴中国教会,为的是能够较好地面对新的和更近的挑战-同样的挑战也摆在「西方」的教会(更多是一般的社会)面前-要早些面对免得为时已晚。也就是说世俗主义,世俗的生活方式,追求名利和唯物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挑战也冲击着基督徒并可能导致他们对存在的选择产生质疑,使他们的信仰见证变得模糊。教会内还有圣职人员和修女们(文化、神学和灵修)培育的问题,平信徒的参与,和一般来讲大公会议的实践,基督信徒在社会上和文化界的角色与见证,在基督信徒是少数,及富裕生活的增长,开始让年轻人更难做出彻底的生活选择,与完全地奉献给教会的背景中传扬福音……
现在是打破「敌意」的「旧墙」的时候,在共同的价值中找到焦点就能多为缔造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而且也能支持中国教会变成一个真正走出去的教会,这是方济各教宗从不厌倦地指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