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AltriOcchi blog – 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博客

"C'è un solo modo di vedere le cose finché qualcuno non ci mostra come guardare con altri occhi" –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see things, until someone shows us how to look at them with different eyes" (Picasso) – "人观察事物的方式只有一种,除非有人让我们学会怎样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毕加索)


Leave a comment

让我们一起前行。教宗方济各与宗教改革500周年

“现在我想起了选举教宗的秘密会议之前的筹备会议,在我们的众多讨论中,一个最活跃、最常提及的就是关于革新的话题……”。明天教宗将前往瑞典的隆德,与世界信义会一起纪念由奥斯定会士马丁路德在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典耶稣会士乌尔夫琼森(Ulf Jonsson)对教宗进做了采访,《天主教文明》杂志也刊登了该内容,其中,教宗方济各强调改革的积极方面,特别强调两个词。“圣经”,因为是路德首先把圣经翻译成白话文,教宗说:“为了把天主的圣言传递给人,他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另一个词是“改革”,教宗继续说:“露德最初想做的是针对处在困难时刻的教会进行改革”。大公运动强调罗马主教应该继续“共同前行!不应该封闭在强硬观点内,因为停留在这样的观点中是不可能有革新的”。关于大公合一运动的步伐,很多人都担心这样的进程可能会神学和牧灵之间造成混乱。教宗方济各已经多次澄清,在神学和牧灵之间必须有一种平衡关系。在此,我们特别提出2015年9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天主教宗座大学举行的国际研讨会的一段视频信息:“很多次在神学和牧灵之间会发生冲突,就像两个彼此对立,互不隶属的现实,没有任何共性。很多次我们以保守,甚至是裹足不前的方式确认教义;另一方面,我们从适应、简化和舒适的角度出发考虑牧灵工作。好像他们之间毫无关系。这样就会在所谓的“牧灵主义者”和“学究主义者”之间,也就是拥护人民利益者和捍卫教义者之间造成一种假的对立。如果在神学和牧灵之间,在信徒反思与信徒生活之间产生虚假的的对立,那么,生活将失去反思的空间,而反思也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立足之地。伟大的教父们,我们在此只列举几位,像依来内,奥斯定,巴西略,盎博罗削等,他们是伟大的神学家,因为他们都是伟大的牧者。教宗方济各希望人们在深入神学反思的同时,也能涉及到大公运动的领域,因为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可以共同向人类施行仁爱;这不是一个居于次要地位的大公运动,而是为实现共融合一,彼此共同前行之路上的一个不可或缺和重要的因素。

我们认为需要恢复路加福音所记载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个比喻的核心:“便从旁边走过去”(路10:31)。正如普里莫·马卓拉瑞(Primo Mazzolari)神父在他对这个比喻的著名的释义中所说的,他用了三个词来描述合一,那就是宗教、科学和哲学的合一;宗教,科学,哲学,文化,政治策略,牧灵计划,大公运动的步伐,简单的一天,如果只是从受伤的人的身边路过,那它们根本就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耶稣没有回答法学士提出的问题:“师傅,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路10,26),但祂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首先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是最根本的;它涉及的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类的处境,我们存在的终极意义,以及为实现自己的圣召我们需要选择的道路,所有这一切都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道路正是这个比喻的所讲的主人翁。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大约有30公里的上坡道路,期间会穿过犹大沙漠。这些特意强调的地理位置就是生活的一个比喻,因为经常都处于一种上坡路,有时甚至似乎缺少舒心的绿洲。最后,就像宗徒大事录所记载的,路就是福音本身;撒种者也不忘把他的种子撒路旁,因为他相信天主的大能;路是耶稣的生活特别地方,是他每天施行慈悲的空间。这条路就是所有走向大公合一运动的地方。

“便从旁边走过去”(路10:31)。感谢天主,已有许多人停了下来;教会和世界的历史中充满了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他们救护“半死不活”的人,如果把他放在肩膀上,就等于是找回了他的人性尊严。我们想想,大公会议知道为大公运动该做些什么;我们也可以想想二十世纪所有教宗的行动标记。

今天,我们都经历到了,那就是我们被召叫带着每日的慈悲心肠来站在世人面前;谁也不能说,我不知道,或我不了解人类的创伤。事实上,道路只有一条,没有其它任何的捷径或小巷,半死不活的人就停在我们面前,阻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他们蹲在我们的门前,并且对每一个人的良心都不停地发出警告。为承受永生,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办?现在我该怎么致力于为每一个人服务?如何才能把我的技能,我的故事,我的信仰发挥出来?

需要屈服于他人,不是因为手中的法律书,不论是社会法还是宗教法,而是透过圣洁的行为,借着仁爱,不是虚假的,不是外交的,也不是因为一时的方便或作为教会或小组成员的身份而屈服。

不论谁通过任何社会政治或宗教标志而能够在受伤者面前俯身,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并帮助他,这样恳屈服的就是一个善心的撒玛利亚人,是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很好的信徒,堪称社会文明的典范。这样,他已经完成了大公运动的步伐。已经生活在天主内了。

刚才在主日三钟经的祈祷中,教宗提到了即将开始的旅行:在接下来的两天,我将去瑞典进行牧灵访问,参加信义会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动。天主教徒与信义会信徒将首次一起纪念,一起祈祷。 我请你们大家祈祷,愿这次的行程在走向圆满共融的友爱道路上是个新阶段。